編者按
  儘管此時此刻沒有生活學習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但他們心裡卻一直惦記著那個遠在千里之外的地方。今年以來,發生在新疆的暴恐事件,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註新疆。本報記者走近這樣一群特殊的新疆學子,他們出生在新疆,最終選擇來到內地學習法律知識。他們在成長和求學之路上逐漸理解法律的精神,正如其中一名青年所說,“我們的國家在改變,我們的社會在法治的軌道上前進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自身也有改變,也有進步,我們應該做合格的公民,通過合法的途徑表達訴求”。
  求學路上領悟“公民”內涵
  □法制網記者趙麗 □法制網實習生單玉曉
  開往上海的汽車緩緩駛離家門,這將是一段漫長的旅程。
  14歲的小阿布背著嶄新的書包坐在副駕駛座上,向前探著身子,雙眼緊盯前方,興奮到忘記回頭看一眼家門口送別的親人……
  這場景至今仍清晰地印在阿布的腦海中。“我當時只顧著高興,後來才聽說母親送我時都哭了。”阿布說。
  今年25歲的阿布目前在中國政法大學攻讀憲法與行政法專業碩士學位。
  迴首求學路上的點滴,阿佈告訴記者,他最想表達的感情是感恩,“父母特別支持我讀書。我本想著讀完初中就回家,沒想到國家有鼓勵我們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到大城市讀書、深造的政策,我便努力爭取到了去上海交大附中讀書的機會”。
  從那時起,這個鼻高眼深、英俊瀟灑的維族小伙兒告別家鄉,踏上了輾轉上海、北京的求學之路,並與法律結緣。
  1989年,阿布出生在新疆喀什市莎車縣阿爾斯蘭巴格鄉一個貧困家庭,父母務農,家裡還有一個姐姐、兩個弟弟。
  一般來講,農民家的孩子免不了要幫父母分擔些農活,況且阿布是家中長子,但阿布自小體弱多病,乾不了農活。
  “父親就讓我好好讀書,說以後不要像他們一樣乾農活,太辛苦。”回憶起往事,阿布感慨自己很幸運。就這樣,6歲的他如願捧起了書本。
  書本里的上海高樓林立,絢麗的霓虹燈凸顯著東方明珠的輝煌,黃浦江上耀眼的光芒有著近代的滄桑,交錯的立交橋、繁忙的軌道交通、快節奏的生活卻又動感十足。
  阿布心嚮往之。
  更讓他興奮的是——為提升新疆基礎教育水平、加速少數民族人才後備隊伍的建設和培養,從2000年9月開始,國家開辦了“內地高中班”,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有機會到北京、上海等12個經濟發達城市的13所一類高中免費接受教育。
  2003年的夏天,“內高班”在全疆招收1000多名優秀少數民族學生,阿布決定拼力一搏。
  “知道考上的那一刻,我感覺是人生中第一次酣暢淋漓地哭了。我終於能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阿布說,去上海讀高中讓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美麗新世界”。
  上海交大附中解“心結”
  “內高班”宿舍是四人間,內設空調、浴室、獨立衛生間,學校還有寬敞的圖書館、室內體育館。每天午餐發放新鮮水果,每周播放電影,每半個月組織到上海的景點免費游玩,不定時安排去蘇州、杭州、南京等周邊城市免費游玩……
  “在這裡學習、生活全部是免費的,包括回家的費用也不需要我們自己出,我再也不用和29名同學擠一間宿舍了,真是太好了。”回憶起過往,向記者進行描述的阿布仍然顯得很興奮。
  他告訴記者,對於像他這樣從貧困邊遠的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內高班’的生活就如同天堂”。
  在上海求學的4年裡,這位來自新疆的維族小伙兒一如既往地努力讀書、學習,快樂成長著。
  課餘時間,愛打籃球的阿布因為這個愛好結交了幾個要好的漢族哥們兒。
  “我覺得我的漢族同學都非常好,我們一起打球、學習,以禮相待,很開心。”
  2007年,阿布和“內高班”的同學一起參加了全國統一高考。
  根據教育部規定,“內高班”學生高中畢業後,在辦班學校當地參加全國普通高考,實行“統一考試、統一閱卷、單獨劃線、單獨錄取”的高考招生政策。按照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專業的需求,教育部每年單獨制定下達“內高班”高考招生計劃,單獨組織招生錄取,招生專業涵蓋理、工、農、醫、經、管理等各個專業,專業面涉及範圍寬泛,滿足了內高班畢業生的專業報考需求。
  阿布最終被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法學專業錄取。
  通過合法途徑表達訴求
  到了北京,阿布很快適應了這裡的天氣和環境。他說自己至今還記得在北京過的第一個國慶節。
  那天,阿布本打算去天安門、歡樂谷玩,但他剛走出地鐵1號線就發現,兜里的500塊錢不翼而飛。情急之下,他便給輔導員高凌打電話。“誰知道,高老師當即給了我500塊錢,感動啊。”阿布憨憨地說。
  阿布自豪地告訴記者,在大學里他認真刻苦地學習,曾兩次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兩次獲得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二等獎學金,獎金加起來共計1萬4千元。
  在諸多法學學科門類里,阿布對憲法情有獨鐘。“最前排的空位是阿布的座位,我們往後坐。”這是在研究生的憲法課堂上,阿布的同學們最常“調侃”的一句話。大家都知道,好學的阿布每節課都會坐在那個位子上,認真聽課、積極回答問題,還經常會給老師“出難題”。
  “我大二開始學習憲法,在讀《論法的精神》《政府論》《社會契約論》《憲法學》等法學經典書籍的過程中,我不斷思考和領悟‘公民’的內涵。”說到這個話題,阿布侃侃而談,“我認識到我首先有中國公民這樣一個人的身份,其次才是維吾爾族這一民族身份,最後是穆斯林這一宗教身份。”
  “公民應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併在這一框架內,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通過合理、合法的途徑實現自己合理、合法的訴求。”阿布說,“我們的國家在改變,我們的社會在法治的軌道上前進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自身也有改變,也有進步,我們應該要做合格的公民,通過合法的途徑表達訴求。”
  2011年,阿布參加了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並通過國家“少數民族骨幹計劃”獲得了到中國政法大學深造讀研的機會。
  “在法大讀研究生期間,我始終以一個公民的身份要求自己,除了廣泛涉獵古典文化類書籍,我還主動瞭解不同國家的法律,我的視野更加寬廣了。”阿布說,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薛剛凌的實證研究方法對他啟發很大,“我明白了從實際出發,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薊門橋下、小月河畔,阿布除了讀書,還跟隨導師做課題研究,對行政法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明年研究生就要畢業了,阿布說自己想回新疆工作。
  “我想把我這麼多年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與家鄉人民分享。我想盡我所能,用所學的法律知識為我們國家的法治進步作點貢獻。”阿布的語氣異常堅定。
  跨越三千多公里的法學夢
  □法制網記者趙麗 □法制網實習生楊茂林
  “當年我趕著馬群尋找草地,到這裡來駐馬我瞭望過你,茫茫的戈壁像無邊的火海。我趕緊轉過臉,向別處走去。啊,克拉瑪依,我不願意走進你……”當維族女孩瑪爾哈巴·阿合買提唱起這首歌的時候,你會感覺到遼遠的克拉瑪依和這個女孩一樣充滿熱情,洋溢著青春活力。
  瑪爾哈巴·阿合買提,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2012屆新疆籍學生,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一座因豐富的石油資源和獨特的風光而著稱的北疆城市。在維語中,“瑪爾哈巴”是“熱情、迎賓”的意思,這也是爸爸媽媽對於瑪爾哈巴的期望。
  瑪爾哈巴高中時就讀於克拉瑪依市第一中學。作為一名理科學生,一直以來,瑪爾哈巴的志願是留在新疆上醫科專業。但是,到了關鍵時刻,她卻做了人生至今最大的一個決定,她說:“報考志願的時候,我改變了主意,我想來北京,而且覺得法學也很好。爸爸媽媽也很支持我,於是就機緣巧合地來到了中國政法大學。”
  初到中國政法大學,飲食和環境的差異讓瑪爾哈巴難以適應。“但是慢慢地,我自己調整得差不多了。而且,和同學們一起也很開心、和睦,現在已經很習慣了。”她說。
  對於瑪爾哈巴來說,法律學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開始的時候,聽不大懂老師講課,可能由於語言習慣的問題,有些法律思維和法律邏輯,漢族同學一下子就明白了,我要聽兩遍甚至更多遍才會明白。”瑪爾哈巴說。
  從大一開始,瑪爾哈巴所在的班級每個星期都會開辦讀書會,班主任劉智慧老師會推薦一些書給同學們。瑪爾哈巴說:“大家在一起交流學習,能學到很多東西。每當我有困惑的時候,就會給劉老師打電話,得到了很多幫助。”
  2014年寒假,瑪爾哈巴來到克拉瑪依市中級人民法院實習,這是她第一次接觸到法律實務。有一次,瑪爾哈巴接待了一位維吾爾族當事人,當事人不懂漢語,瑪爾哈巴就用維語給他解釋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法律文書。正是這次經歷讓她意識到自己忽略了實踐運用。
  對自己當時的表現並不滿意的瑪爾哈巴告訴記者:“我覺得自己做這些事還是有些吃力。在以後的學習中,我不僅要把法律知識和漢語學好,也要把這些知識和維語的運用結合起來。”
  據瞭解,因為屬於多民族聚居地區,新疆各地州法院審判工作的特點之一是多語言文字訴訟,一般情況下用兩種語言文字,有的時候甚至要用三四種語言文字。而這對審判人員的民族構成比例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瑪爾哈巴說:“我知道,像克拉瑪依或者新疆其他地區的法院,在招聘的時候,會留一定的名額給少數民族。我就對自己說,我現在有這麼好的學習機會,如果以後想要做得好,一定要用更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不能因為我是少數民族,就只做到別人的一半。”
  在生活中,瑪爾哈巴是一個典型的能歌善舞的新疆女孩。
  她喜歡彈鋼琴、跳國標舞、民族舞、藝術體操、主持,喜歡和大家一起辦活動、學習。在不久前舉辦的中國政法大學第三屆維吾爾語模擬法庭暨維吾爾族花帽文化節日活動中,瑪爾哈巴首次體驗戶外主持的工作。
  瑪爾哈巴說:“那是我第一次在戶外主持,和在舞臺上主持不一樣,沒有固定的舞臺,也沒有確定的臺詞。我就想我豁出去了,一定要吸引大家過來觀看我們的花帽表演,瞭解我們的新疆文化。”
  在中國政法大學第三屆維吾爾語模擬法庭的活動中,瑪爾哈巴則第一次體驗到模擬法庭的樂趣。“我擔任的角色是書記員,第一次參與這樣的活動。”雖然只是書記員的角色,瑪爾哈巴也絲毫不敢懈怠,每天早晨,她都會去操場朗讀幾遍相關材料,努力使自己的發音和語調具有專業性。“平時都是作為觀眾,這次是參與到角色里去了。雖然只是簡單的宣讀和遞送文件,但是感覺很不一樣。”瑪爾哈巴興奮地說。
  維吾爾族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諺語——天鵝有飛翔的翅膀,英雄有自己的利劍。就像這句諺語中的“翅膀”、“利劍”一樣,瑪爾哈巴憑藉努力和信念,獲得了2013年的新疆、西藏籍少數民族優秀學生獎學金。她說:“和身邊很多優秀的同學相比,我還差很多,但是我會用心地努力,比如經常去圖書館看看書。”
  北京到克拉瑪依的鐵路距離為3655公里,是從溫帶季風到溫帶荒漠的蔓延,是足足橫跨了兩個時區的行程,對於在北京上學的瑪爾哈巴來說,一年只有寒暑假兩次回家的機會。“每次回家的時候,媽媽會做很多好吃的,抓飯、大盤雞、饢包肉、油塔子……一個假期就會吃胖,哈哈。”說到這,瑪爾哈巴的臉上洋溢著幸福。
  雖然異地求學之路已走過數年,離家很遠,但瑪爾哈巴的心依舊牽掛著那片土地。  (原標題:新疆維族青年內地研習法律之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y19eyjwl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